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员天地

井冈山培训心得体会

文:张丽 图:张丽 发布时间:2021-01-04T06:58:55.000Z 字体:

首先感谢县委领导组织的这次党务干培训班,也很感谢局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去参观学习,让我重温革命斗争时期历史和光辉历程,悼念红军革命英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结合井冈山革命历史,组织编排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让我们感悟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能力。这次学习让我收获了精神上的宝贵财富,工作上的宝贵经验,人生上的宝贵启示,在学习中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认识。以下就培训学习谈谈心得体会。

一、井冈山之行见闻

(一)探循历史,震撼于心

听取黄仲芳教授讲解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我了解了此行的目的性和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含义、时代价值,更进一步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短暂的5天时间,学习生活丰富充实,我用心去体验、去感悟,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有关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体验式教育;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小井红军烈士墓、黄洋界哨口、主席故居、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等,接受现场教育。回顾革命斗争的历史,使我们大家的心灵接受洗礼,情感受到震憾,党性得到锻炼。

我们在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并进行入党宣誓仪式,听讲解员讲述红军历史,随后又参观了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兴建的。我知道在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怀着崇拜和敬仰的目光观看了革命前辈留下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不管是纪念堂里悬挂着的一系列先辈照片,还是在碑林里先辈们留下对前人的歌颂和对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发展历史地位的肯定,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革命过程的轰轰烈烈。仰望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雕塑园,深深体会到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先辈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慷慨,他们的人格品德也彷如眼前的井冈山一样魁梧和让人敬佩。随后还参观茨坪、大井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旧居,这些领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居住条件异常艰苦,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革命领袖和红军战士以及井冈山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与红军后代面对面”互动环节,通过老红军后代袁文才孙子、王佐孙子、曾志孙子等谈话和交流,让我们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深深理解老红军的革命情怀,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

(二)触摸历史,感动于心

当我们冒着大雨穿梭于烈士碑林的时候,朱德妻子伍若兰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潸然泪下。1929年1月,为了打破湘赣两省国民党的第三次“会剿”,伍若兰根据前委命令,随红四军主力突围下山,向赣南出发。不幸的是,在部队转移到寻乌县圳下村时,突遭国民党包围,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为掩护军部突围,为了革命的成功,她主动带领手枪排进行阻击,最后因负伤而被捕,落入敌手。国民党军见俘虏了朱德的老婆,欣喜非常,把她押往赣州,以金钱高官引诱,企图从她口中获取红军机密。伍若兰严正不屈,大骂敌人。恼羞成怒的敌人见软的不行,便对她施以酷刑,一次次的杠子踩、老虎凳、灌辣椒水,伍若兰仍然毫不畏惧。敌人又诱其宣布和朱德脱离关系,她说:“若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无计可施。最后伍若兰被杀害于赣州,敌人残忍的将她的头颅悬挂于城墙之上,将她腹中的的胎儿剖腹取出剁成肉块,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泪流满面。这一年,她26岁。伍若兰倒下了,但她虽死犹生,就像井冈山上的剑兰,扎根在红土地上,一年四季永远常青,花虽小,却香飘万里,深得人们的喜爱与称颂。

当我们来到小井红军烈士陵园,我们学习革命先辈忠诚奉献的精神,一百三十多名红军战士被敌人残忍的枪杀于此,至死没有一人说出红军主力部队的去向,最年轻的年仅14岁。而在小井烈士陵园的右侧有一处僻静的小山坡。山坡上静静躺着一块三角形的墓碑。细雨迷蒙,淋湿了墓碑前的朵朵小白花,而碑上“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的鲜红字样,却在雨幕中越发清晰。碑上没有生平简介,没有墓碑悼词,只有碑后一棵苍劲挺拔的柏树,静静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英魂。如果不是刻意前来祭拜,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在这偏僻的角落,在这简单的墓碑之下,长眠的正是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老红军曾志同志。1929年1月,曾志随朱毛红军转战赣南以西,为了不拖累红军,忍痛割爱,将出生仅26天的儿子托付给了井冈山一户农家。这一别,就是整整24年。这段“井冈托子”的佳话,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为了大爱,舍弃了小爱, 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经历过无数的痛苦和磨难,先后失去了两位革命伴侣,三个儿子全部送人,七次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批判,听到这里我们不禁为她的铁骨柔情潸然泪下。而在她的临终遗嘱中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位老共产党员。曾志同志在遗书中写到:“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岗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绝不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我想这样做才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什么也不知道,亲友战友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和忙碌,就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葬改革者。生前,国家给我的工资除了日常开销以外我都存起来了,死后将我所有的存款都捐献出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位老共产党员,以87岁年龄、72年党龄在她的人生旅途走到终点时,对自己的后事以遗嘱的形式定下了那么多“不”,体现出她崇高的国家观念和人民观念,体现了她是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所作的种种,凸显出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生,到她生命结束的时候,仍然想到的是自己能平平凡凡、安安静静地离去,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为信仰而超然的境界。”

当我们冒着大雨重走当年朱毛挑粮小道时,不由唏嘘当年创业艰难,感叹现在时光美好。这不仅仅是对我们体力和耐力的检验,更引发我们对如何走好今天的道路深思,穿行林间,当年毛委员、朱老总还有挑粮战士们的身影仿佛依然在这里跃动,那一个个奔走的身影,是对新中国诞生坚定不移的盼望和实践,是红军的信仰、精神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重走挑粮小道,不由感慨意志坚定之重要,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这种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

(三)重温历史,铭刻于心

经过这短短几天的参观学习,配合老师们细致讲解和悉心教授,我得到了一次从身体到心灵的洗礼。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史的丰富内容不断冲击着我的大脑,井冈山的历史触动我的心灵,井冈山的英雄震撼我的内心,而蕴含在其中的井冈山精神更是感动了我的灵魂。

井冈山的历史,有太多值得记忆的重大事件。三湾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朱毛会师,举起了中国革命低潮中一面坚持斗争、鲜艳夺目的大旗,给全国民众树立了对革命的信仰,为中国革命的复兴带来了希望;五破进剿和会剿,充分实践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也大大地拓宽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胜利发展的空间;“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心。

井冈山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在井冈山上默默吟唱着一曲悲壮的国际歌。井冈双雄袁、王二人,迎接红军上山,屡建奇功,却被错杀于永新;萧克,为闹革命不惜改名,还献出了一家5条鲜活的生命;张子清,身为师长,治疗腿伤时把组织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留下来,分给其他伤员,最后感染去世;范家驹,在井冈山斗争最后的日子里坚持抗争,最后不幸被捕,视死荣光。

井冈山的精神,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这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最缺乏又急需补充的。井冈山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是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斗争中培育的,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井冈山精神使我们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井冈之行的感悟和启示

(一)亲历井冈,坚定信念

当我第一次实实在在踏上井冈山的红色大地,感受来自这片圣地的魅力;当我第一次站在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历史遗址前,切身感受这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的心也一次又一次被猛然撞击、颤栗、折服,我们的情也一次一次被感染、共鸣、振奋。因为在我的心里,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震撼、一种吸引、更是一种信仰。没有哪一座山能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成为革命的摇篮,所以说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名不虚传。

85年过去了,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但更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了血雨腥风的残酷。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才会使我们更加透彻理解“革命”、“信仰”、“无畏”等词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静心聆听井冈山的故事,才会给予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带来更多的思想震撼。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这就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所凝炼、所铸造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却已成为了永恒,已镌刻在我们心中。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肩负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为创造中国新的崛起新的辉煌的一代人来说更是具有现实意思。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人们普遍信仰缺失,而我们也必须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从圣地井冈汲取更多的精神动力,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价值取向,全面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不计私利,敢为人先。

(二)亲历井冈,艰苦奋斗

我们要倍加珍惜革命先烈们打下的胜利果实,即使有什么困难和挫折,和革命先烈比起来,真的算不了什么。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励精图治,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我们的美好生活也要靠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去实现。对于我们机关干部来说,提倡艰苦奋斗,就是提倡心无旁骛、甘于寂寞,就是提倡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提倡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提倡持之以恒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就是要立足于建设国家发展大局,付出长期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为创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三)亲历井冈,敢闯新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葆生命力的法宝,是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而作为畜牧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坚持生产发展、食品安全、疫病防控为重点,严格按照《畜牧法》、《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善于观察,敢于创新,强化责任意识,继承和弘扬“敢闯新路”的精神,为畜牧工作开拓出更多、更新的思路,为畜牧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井冈山的学习经历,对我个人来说更重要的影响是对工作有了新的审视。在工作中我所遇到的困难、挫折,现在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革命先烈们面对死亡都可以从容镇定,我有又什么可以畏惧的呢?我所要做的不过是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守工作岗位,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井冈山的学习和亲身体会,使我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将把此次井冈山学习作为自己终身的宝贵财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更加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告慰长眠在祖国青山绿水间的烈士英魂。